新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普查和耐药机制初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16浏览次数:1131

 

课题名称

新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普查和耐药机制初探

执行时间

201111-20131230

课题编号

211201

项目来源

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

资助经费

10.0

夏利宁

   

姚刚;赵红琼;郭庆勇;王金泉;苏艳;张晓红

  

兽医临床上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引起的疾病,导致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国内外养殖业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畜牧业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β-内酰胺类药物由于其良好的药动药效学特性以及相对较少毒性作用,在人医和畜牧业都得到广泛使用,为抗感染治疗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人医临床和兽医领域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认为肠杆菌科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分别是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和靶位突变、膜孔蛋白丢失及外排泵的高度表达。由于β-内酰胺酶基因可以通过质粒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进行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导致更为广泛和迅速的耐药现象而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耐药机制研究热点。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春秋两季天气多变,畜禽疫病容易发生,加之养殖业的产业化进程较落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缺乏监控体系,药物滥用和将药物做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生产动物的现象普遍,细菌产生耐药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目前,在新疆不论是人医临床还是兽医临床都缺乏对细菌耐药性监控的相关报道。本项目旨在对新疆地区某处养殖场猪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测定;在耐药菌株中进行主要β-内酰胺酶类基因流行情况的普查,并对携带这些耐药基因的阳性株进行分子传播机制的研究。为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阻止耐药基因在菌中扩散流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减少用药成本和降低药物残留,使耐药菌不致从食品性动物转移到人身上,从而避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的发生,为食品安全作出贡献。此外,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准则、评估抗菌药物在养殖业长期使用的风险性提供基础数据,对保障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保障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